柏林时间2019年9月23日,YOCSEF广州分论坛于德国Magdeburg 的Magdeburg-Stendal University成功举办了Technology-enhanced Learning (TEL)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: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观点论坛。本次论坛由YOCSEF广州现任主席郝天永担任执行主席。论坛共吸引了来自中国教育部、香港中文大学、台湾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华南师范大学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、捷克大学、罗马尼亚大学、柏林科技大学、上海一家科技公司等单位共15人参加。
论坛分为引导报告和讨论争鸣两个环节。执行主席郝天永首先介绍了论题的基本安排、YOCSEF的宗旨、论题的内容设定及科技增强教育(TEL)的定义和重要性。引导报告邀请到中国教育部课程改革专题组组长吕文清教授,吕老师以“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”为主题介绍了科技和装备环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的国际进程,中国自身的探索和实践,对应建构智能时代的创新性学习框架,并列举了调研的美国中国等学校的案例进行对比和分析。来自捷克的学者Marcel用中文介绍了中国在科技特别是AI领域的快速发展,殷切希望中国能在将AI和教育的结合领域做出世界领先的工作。
进而论坛围绕“Technology-enhanced Learning (TEL)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: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”(中国高等教育的科技增强教育,机遇与挑战)展开多个议题的讨论争鸣,由郝天永教授主持,与会人士针对四个议题进行了讨论。
争鸣议题一: What is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EL for higher education? (科技增强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)。
香港中文大学Irwin King教授分享了香港的经验,在香港quality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部分,因此即使在科技已经普及的情况下,在online course如此普及甚至被认可学分的情况下,face-face的education模式依然占据重要部分。浙江大学院长庞教授认为,中国内地的情况不同,有很多unique的特点,相对香港来说,对技术的应用更为激进,特别是在浙江杭州,市场对技术在高等教育应用的推动作用比较大。教育部吕教授认为,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很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形成团队学习,如何形成世界课堂并链接世界,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学生的深度学习,即如何应用技术辅助学生更深层的学习,利用技术驱动并改进学习方式,并列举了北大、南方科技大学目前在科技的应用进展情况。台湾清华大学的林教授提出,目前其实大家可能忽略了self-learning的重要性,如何利用技术能辅助学生的自学习过程,对科技的应用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。上海AI公司的薛博士认为,目前应用技术在高等教育还存在诸多的困难,更多的是满足学校的需求,因此需求驱动的技术开发更重要,更适合发展。北京大学田博士认为,科技本身应服务教育的需求,辅助教育的发展,技术本身也存在问题,例如一些AI方法本身的不可解释,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技术的应用。对此,香港中文大学金教授持不同观点,他认为目前AI正朝可解释性的改进发展,而且越来越的AI应用较好的取得了平衡,对此持乐观态度。
争鸣议题二:TEL for higher education: opportunities and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as you know (面向高等教育的科技增强教育,机会和成功的案例)。
北京大学田教授大学认为目前一些技术在教育的应用存在很多机遇,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,从自身出发,利用社交网络分析进行数据标注对自己就起到了不小的帮助。台湾清华大学林教授认为机遇很多,单这个问题其实很多都忽视了学生的意愿,学生是否想学习提高自己到更高的level,是否能利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,这个是较大的挑战。上海薛博士认为TEL本身有不少的机会,但还是应以教育本身为核心,以教育本身为出发点,才能找到更好的机会。香港中文大学King教授认为,其实在不同领域差异化很大,在一些特定的领域,技术的应用已经有很大的成功,从统计、数据分析、APP、学习平台等,甚至有一种作为教师被technology替代的sad感觉。浙江大学庞教授分享了浙江的情况,特别是杭州的一些高新企业在教育的发展情况及一些成功案例。
争鸣议题三:Technology driven education vs education driven technology(技术驱动教育还是教育驱动技术)。
香港中文大学King教授认为学生不仅仅是要获取知识,如果仅仅获取知识目前technology已经做的足够好,而更多的需要social interaction,需要传统教育之外的,而technology可以提供全方位更好的socialinteraction,因此认为technology driven education。北京大学田教授认为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很重要,尽管技术在各个方面已经发挥很重要作用,但在这快上还很难满足需要,因此更多的是education driventechnology。上海薛博士强调,应从教育本身的需求出发,满足教育的需要去开发技术,因此是education driven technology。台湾清华大学林教授认为我们不应该忽略教育中学生的意愿本身,科技也应该是人为中心,认为两者应该有一个balance。浙江大学庞教授同样以浙江为场景,介绍了几个大型的AI公司,提出了科技正在改变教育的不同观点。而来自柏林和罗马尼亚的专家分别介绍了自己大学的情况,提出了technologyguide education的新观点,并认为实际实践中,technology给大家提供了suggestion,具有guidance的作用,这对教学非常有意义。
争鸣议题四: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: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(把科技集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在哪里)。
香港中文大学King教授认为这个挑战的瓶颈在人,特别是教师,如何激励教师使用科技是非常重要的,目前系统的使用还普遍存在不太好用,有时反而加重了教师的工作,是惩罚而非激励,所以如何使得教师真正提高效率,这些是将科技和教学集成的核心问题。上海薛博士认为K12和高等教育情况很不同,K12本身存在的激励机制,上好的大学也好出国也好,自身驱动力很强,然而高等教育的情况相对较弱,因此对技术的集成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。台湾清华大学林教授认为自己的大学老师很多都不喜欢计算机,并以会议出现的突发ppt无法使用为例说明了教师在科技使用中的困扰,所以如果有easy way使得教师可以使用技术是进行集成的关键。
参与讨论的人员各持观点,从不同角度、不同地域、不同环境进行辨析,碰撞出很多思想的火花。与会者认同科技给当前的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促进,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向创新、现代化、国际化的发展,但也存在过度重视科技而某种程度上忽视人的重要性,领域人士应扎根高教育的实际需求,即满足教育的发展,同时也需关注科技对教育的推动、增强、甚至改变和指引作用,共同推动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发展。会后大家意犹未尽地继续进行了讨论,论坛取得一定成功。国际化论坛的举办是YOCSEF广州的首次尝试,会议组织工作前期克服了诸多困难,但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,较多参加论坛的国内嘉宾因签证问题无法参与,同时会场无法安排成圆桌方式也是一个遗憾,广州分论坛会在未来的国际化活动进行改进,以组织更精彩的论坛。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